[推荐阅读]
良品铺子可能正在陷入一场公关“消耗战”
|
良品铺子可能正在陷入一场公关“消耗战”,而且由于用力过猛,越陷越深的危险在明显增加。
打假博主找上门并举报良品铺子配料表造假,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然而认定“举报不成立”的结论,却未能一锤定音,而是形成了新一波的争论。
良品铺子可能正在陷入一场公关“消耗战”
为此,良品铺子不得不进行“反击”,我注意到,近日多篇风格接近的媒体评论稿陆续发布出来,随后,有媒体报道称,打假博主之前发布的涉及良品铺子的视频被投诉侵权下架、限制传播。这背后的“小心思”不言自明。
良品铺子可能正在陷入一场公关“消耗战”
那么,如此“反击”效果如何呢?
实际上,争议的热度并没有缓和平息的节奏,加之打假博主持续发声,使得良品铺子原本就稀松的信任,受到更多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良品铺子不如暂退一步,先避开“消耗战”,回归夯实“内功”,静待舆论趋于缓和,再寻争取相对理性或有利的沟通时机和氛围,逐步修复品牌声誉。
当然,我所表达的观点,具有假设的成分,且基于两个前提:一是相信监管对良品铺子的调查结论;二是良品铺子的产品确实没有任何问题、经得起考验。
那么,打假博主上门的一开始,就不必那么紧张、那么用力。至少不至于动用保安,以及使监管部门的“陈所长”那么直接与打假博主“遭遇”,并被拍下容易被演绎为冲突、刺激舆论的视频。
其实,如果那个时候就表现得轻松一点,用谦虚、示弱的态度和打假博主对话,一副笑脸相对,哪怕被各种“激”,情况会至于发展成现在这种境地吗?
“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我曾经参与处置过多起类似案例的经验表明,大概率是不会的。“拳头”对“拳头”的架势一旦拉开了,就很难再找到主动权,被拖进公关“消耗战”是多数企业难以绕开的。
其实,良品铺子不是第一家陷入公关“消耗战”的企业。爱尔眼科也遇到相似的情况,并且持续数年未得完全脱身。不同的是,爱尔眼科的“对手”不是打假博主,而是一位叫艾芬的患者,艾芬的另一身份是一名急诊科医生。
据媒体报道,艾芬于2020年4月,艾芬经熟人到武汉爱尔眼科治疗眼睛问题。手术完成,艾芬曾在术后数月发文称视力恢复良好。但是,2020年10月,艾芬突发视网膜脱落,其认为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及当事医生王勇负有责任。爱尔眼科方面则指艾芬拒绝医疗鉴定程序、对爱尔眼科及相关人员实施网络暴力。此后,双方在舆论、司法等方面形成对峙。虽经法院判决败诉,艾芬一直通过各种形式曝光、举报爱尔眼科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被调查、处罚情形。
近日,国家卫健委回复爱尔眼科旗下医院涉嫌出具虚假诊断证明及涉嫌商业贿赂的消息,被多家媒体报道。
良品铺子可能正在陷入一场公关“消耗战”
企业一旦和个体在舆论上“缠斗“,在公关上基本是没有什么赢面的,往往会面临以下几种被动局面:
一是各种真真假假、半真半假的问题会持续被“扒”出来,甚至一些编造出来的信息会夹杂在其中,企业脱身的难度和代价会越来越大。
二是个体大多会占据道德的有利位置来引导舆论“审判”,当企业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来沟通解决,舆论又会讲情论理,很难在同一个标准下理性对话、达成共识。
三是自证无效、他证无力。企业会发现自己无论说什么都是错的、都会挨骂;任何看起来对企业有利的第三方声音,不管企业是否认为客观中立,都会被带上一起骂。(BTW,我这篇小文估计也少不了被骂)
四是舆论热度会被友商、营销号,及各种蹭流量的盯上,各种或明或暗、推波助澜,各取其利,当事企业被动地成为他们的“垫脚石”。
五是当事企业会被贴上标签,“污点”缠身、长期相伴。之后只要你有点什么新闻,都会把你曾经发生过的事翻出来再炒一遍“冷饭”。比如鸿茅药酒当年的“谭秦东”事件,多年之后,不仅鸿茅药酒自己的事时常被炒“冷饭”,当事另一方谭秦东有点什么事,也会被拉出来炒。此次打假良品铺子的博主,之前打假过“东北雨姐”的事,不就被带出来了吗?
|
|
|
|
|
|